前言

由于历史及城市建设的原因,城中村在深圳的城市发展历程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小渔村到大都市,从首批经济特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城中村为上千万来深建设者提供落脚点,在促进特区经济社会发展、完善规划布局、调节城市功能、增进多元供给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产业空间同样面临转型升级,生活空间也亟需改善。在有限的土地供应背景下,城中村改造成为深圳推动城市空间更新的突破口。2017年底,深圳市政府出台《深圳市城中村综合治理2018-2020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完成全市1600多个城中村综合治理,消除城中村各类安全隐患。如今三年之期已到,深圳市城中村的治理成效如何?还有什么需进一步优化的环节?下面跟随维度数据的步伐一探究竟吧。

 

 

城市更新改造前期,深圳市城中村更新主要采取拆除重建的方式,在快速推进城中村更新的同时,也有利于未来的城市规划和整体布局。然而,城中村不是说拆除就拆除的。

  • 首先,拆除租金较低的城中村,建设价格高昂的商品房,会挤压低收入人群的生存空间,造成城市社会空间的“断裂”;
  • 其次,拆除重建后的商品房呈现出高度一致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居住空间破坏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使城市丧失了文化独特性和空间独特性;
  • 最后,拆迁谈判、业主安置等问题成为影响城中村改造进程的关键。

 

 

因此,深圳市规划和自然管理局于2019年印发《深圳市城中村(旧村)综合整治总体规划(2019-2025)》,指出城中村更新方式应以综合整治为主,并通过微改造的方式,增加城中村内必要的公共空间与配套设施。维度数据将从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村集体主导自治三个类型出发,呈现深圳市城中村公共空间治理现状。

 

政府主导

打造人才公寓,满足住房需求

 

近年来,政府主导型的城中村改造以综合整治为主,人才公寓改造是综合整治的方向之一,福田水围村的人才公寓改造和罗湖布吉泊寓人才住房是典型案例。政府通过与开发商、村集体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通过城中村环境治理、增加公共设施、完善楼房内部设施、美化楼房外部景观等手段[1],将农民房改造成人才公寓,改造完成后,由政府承租公寓,并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出租给引进人才,租金差价由财政补贴,作为人才保障房社区试点。

此类城中村的改造方式不同于以往拆除重建的方式,有利于节约开发成本和时间,满足引进人才的住房需求的同时,也配备相应的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居民休闲娱乐、拓展社交网络的需求,打造年轻时尚的生活社区。

 

市场主导

建设时尚社区,面向年轻白领

 

市场主导型的综合整治方式以租赁改造为主。2017年10月17日,深圳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意见》,允许城中村综合整治并改造成租赁住房。玉田村、新围仔村、景乐新村、清湖新村就是典型案例。企业通过收购或租赁城中村农民房,装修改造成青年公寓后再出租。

 

 

此外,房地产公司也进军城中村,大规模打造青年公寓。政府负责城中村公共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起到引导作用,开发商负责室内和室外改造,后期由开发商统租运营[2]。此类改造致力于打造年轻化的时尚社区,利用精致的室内装修和时尚的公共场所(如健身房、休息室、阅读室、屋外花园等)吸引年轻白领居住,为城中村改造提供了新思路。

 

村集体主导自治

集体自发选举,推动改造项目

 

村集体主导自治型是城中村综合整治中践行共建共治共享理念的典范。村集体自发通过投票选举产生业主(户主)委员会,管理城中村公共事务,改善城中村的卫生环境和治安环境。

南景新村和西头新村通过成立委员会,选举社区能人代表村集体的利益,推动城中村内的更新改造项目,改善了城中村环境的同时,城中村的出租率也有所提高,业主的经济收益得到了保障[3]。在自治过程中,聚焦物业环境问题,村集体主导,政府提供指导和协助,加强了村民间、村民与政府间的联系,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未来展望

既要重视物质性改造,也要关注社会性建设

 

这从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再到村集体主导自治,其共同点是一致的,即注重城中村的公共空间环境提升。

维度数据经过对各类型城中村治理情况的梳理与分析,认为深圳市在推动城中村改造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公共空间的硬件建设和有效供给,还要重视公共空间的维护和运营等软件建设,使公共空间不仅能建起来,更能用起来、活起来,充分发挥公共空间促进社会融合、繁荣社会文化的作用,使深圳市城中村公共空间治理成为多方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范例。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增加空间供给

 

 

针对城中村建筑密度大、空间狭小等问题,一方面要在改造过程中尽可能增加室内公共空间,如书吧等,提升改造后的空间品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利用“边角料”空间,将其改造成“微景观”,并通过规范城中村道路停车、行车设计,增设步行空间,在有限条件下使公共空间供给最大化。

 

二是引入外部资源,发挥专业所长

首先,在建设阶段,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资源优势,为城中村公共空间治理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引入多元化的专业设计、规划、建筑等团队,为城中村公共空间治理优化提供专业支持,并积极寻求与开发商的合作,实现商业开发、环境升级和公共空间提升的良性结合。

其次,在公共空间建成之后,要高度重视有效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引入专业性社会组织,通过社区营造手法,提升空间的公共服务和社交促进功能,提升治理成效。

最后,可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对公共空间的建设质量、运营成效、内生力量培育等进行客观评估,为公共空间治理改善提供专业意见。

 

三是培育内生力量,提升治理能力

在城中村公共空间设计和建设阶段,可通过方案征集、志愿服务、发掘社区能人等多种方式,使社区居民发挥各自所长,充分参与到设计、建设、维护和运营的各个环节,做到汇民意、聚民力,将公共空间的建设过程同时转变为社区互助、家园共建的过程。

在公共空间的运营阶段,社会组织在负责维护公共空间,进行公共文化策划、组织和实施的同时,要积极构建居民的社会支持网络;

可通过培育和发展多种类型的服务小组、专业小组、发展小组等,引导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公共空间运营,培育社区自组织;

充分运用线上交流平台(如微信、QQ、小程序、APP等),建立符合社区特点和居民需要的协商对话机制,发挥线上公共空间的社会功能,使其成为问题呈现、意见汇聚、信息传递、参与决策的重要平台,促进内生力量成长。

 

 

 


参考文献

[1]段阳、杨家文,《深圳市人才保障住房新实践——以水围村综合整治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9年。

[2]破题城中村治理 深圳玉田村改造实践 时代周报 https://www.sohu.com/a/233234511_237556

[3]章平、洪翠翠,《公共事物治理自组织中的非正式规范、能人与局部知识运用——以深圳南景新村城中村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9年。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